“十三五”期间,华东师大践行“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对接社会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持。
五年来,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承接能力持续增强,理工科到校课题经费呈现阶梯式递增,累计到校课题经费超25.6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78%。2020年理工科到校课题经费数首次突破7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51项。
理工科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创新助推,项目申报质量提升。五年间,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86项、获批914项,较“十二五”期间分别提升40.8%和23.5%。近三年项目获批数和经费数双增长,其中人才及重点类项目获批数提升近50%。面上项目资助率33.5%,位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七位。
优化科研生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完善理工科科研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是学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华东师大在统计、生态环境、信息、心理等学科领域新建各类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7个,包括统计与数据科学前言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上海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大数据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
长江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
截至“十三五”期末,华东师大已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9个教育部、上海市和其它省部级研究机构,基本实现学校所有理工学科全覆盖,为学校高水平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和集聚、学术合作交流搭建高层次平台。
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华东师大共签订横向科技合同1628项,合同总经费5.6亿元。技术转移中心通过不断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学校创新链与社会产业链精密对接,有效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2016年学校与以色列海法大学联合成立“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海法大学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以两校优势学科的高水平联合科研为基础,打通技术转移通道,实现科技成果的双向转化。
2018年学校成立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学院),贯彻“人的转化”与“机制的转化”深度有机融合,力争成为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的创新示范,探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转化、产业化领袖的培养模式。
强化科研管理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学校理工科科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强化学科、科研平台和院系协同机制,推动校内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深度融合;聚焦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重要问题,设立“幸福之花”先导基金和共享交叉基金,培育研究制高点;凝炼优势特色,打造高水平开放共享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基地+平台+团队”的建设;优化学校、学部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科研“放管服”政策落地落实;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改善学术生态;建立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分配制度,有效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四个面向”,以原始创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探索新原理,发展新技术,源头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华东师大科研团队在超冷量子气体中发现普适动力学膨胀新规律,验证其时间反演对称不变性,首次观察到双对数多体动力学,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首次揭示了量子统计在超辐射量子相变中的作用,发现泡利排斥改变了临界泵浦强度随原子数的标度率,为研究长程相互作用费米多体态的非平衡动力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研究成果再次发表于《科学》杂志。
首次利用单一分子股线通过模拟分子伴侣蛋白诱导蛋白折叠构筑三种不同的分子拓扑结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以十字花科中的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揭示出花粉-柱头相互识别的分子机理,在植物生殖发育领域,首次破解了开花植物识别本物种花粉而拒绝其他物种花粉的根本原因,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
应用微分K理论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几何不变量,η-不变量的局部化公式,解决了基础数学指标理论领域的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被专家评价为“这次成功再次印证了指标理论的主旨:将数学的不同部分统一起来”,研究成果发表于数学学科顶级期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实现对冷镱原子光钟的绝对频率的精确测量,相关数据上报国际计量委员会并被成功采纳,成为我国首次向国际组织成功上报镱原子绝对频率数据,对我国在下一轮国际单位“秒”定义修改过程中争得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首次揭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精灵圈”斑图的形成机制和生态弹性,并提出 “瞬态行为”这一空间自组织的新概念,为评估生态系统退化、改进管理策略提供重要指导。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紧密对接上海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高地”需求,华东师大整合学科优势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坚,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打造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四梁八柱”重要内容;支撑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发智能码头操作系统核心关键模块,成功应用于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中枢系统”及国家重点建设枢纽港口唐山港建设;为中国民航安全保驾护航,构建融合北斗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系统及相关国际标准,实现我国在该领域国际标准制定“零突破”。
从神舟飞船对接到地铁无人驾驶……都有华东师大高可信软件自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