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20年前的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次提出,打开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画卷。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作为全国高校率先开设的野外考察实践课程,华东师大《丈量美丽中国》课程,融“五育”于山河实践,培养生态文明建设先锋力量,师生团队用脚步踏出守护美丽中国生态屏障的探索之旅,这段科学远征已经走了五年。
同学们在高山牧场点位进行样方调查与树芯钻取
这个暑期,华东师大生态学专业19名本科生在教授团队带领下,从乌鲁木齐启程,横跨准噶尔盆地,深入卡拉麦里荒漠、阿拉山口大风区、阿尔泰山脉与伊犁河谷,在普氏野马栖息地、盐尘暴源头、退缩的泰加林带与生机盎然的绿野草场之间,展开了为期14天的“丈量大漠戈壁”生态远征。
这是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自2021年起倾力打造的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丈量美丽中国》的最新篇章。
将课堂延伸至祖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中,融“五育”于实践,该课程设置了“丈量林海雪原”“丈量大漠戈壁”“丈量壮美黄河”“丈量富饶中原”“丈量峻秀长江”“丈量七彩云贵”“丈量辽阔海疆”7条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线路,覆盖全国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目前已完成5条线路的实践。
过去五年,近200名学子先后奔赴重大生态工程一线,将生态学知识运用到实地研究中,锤炼“知行合一,山河证道”硬核素养,锻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春力量。
知行合一:在征途中践行国家战略
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丈量美丽中国》师生团队走进大美新疆,深入我国唯一的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及其河岸林、我国仅有的北方针叶林阿尔泰山西伯利亚冷杉群落,触摸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在探索中学习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知识。
300余份干旱区动植物标本、50余份土壤样品,4篇专业实习报告,5000余份照片视频记录,2000余条荒漠、草原、森林生物分布信息……彰显着师生守护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屏障的专业担当。
学生近距离观察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本科生刘宇轩摄)
“经历这个过程,才知论文厚重,数据宝贵。”2023级生态学专业学生王锡茂在野外实习笔记里写道,此行最大的收获,是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实践,其次就是对科研数据的尊重。“一张图表背后,可能是翻山越岭,是满身汗水泥污,也是冷雨过后的彩虹与云霞。”
课程路线设计
回望《丈量美丽中国》课程走过的五年,千余份动植物标本、海量生态数据,记录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探索轨迹。从西南云贵的哀牢山秘境,到东北虎豹巡行的林海雪原;从东南沿岸的蔚蓝海疆,到黄河奔涌的“几”字弯道,直至今年广袤新疆的风沙线与雪山林冠,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了由单一生态系统调查到全流域、大区域综合评估的演变,不断拓展着生态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每年的教学主题无一不紧扣国家战略。如2021年“丈量七彩云贵”,响应联合国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会议主题;2023年“丈量林海雪原”,聚焦我国黑土地保护工作;2024年“丈量壮美黄河”,强化了师生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认知。
问题导向:锤炼青年学子科学素养
“生态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走近自然、认识自然,才能解码大自然这本‘永远读不完的天书’。”《丈量美丽中国》课程发起人阎恩荣教授介绍,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我们这门课,学生是舞台上的主角。”
与传统野外实践课程不同的是,《丈量美丽中国》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行前半年,老师们会带着学生反复优化由学生们自主提出的野外工作计划和野外实验设计,落实野外观察与调查、资料收集和整理;野外期间,学生们按照线路设计完成动物、植物和土壤等方面和每日自然观察等“规定”课程内容,并个性化地开展自主探索课题;实习结束后,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对野外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撰写实践报告并争取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态场景中提升科学素养。
2024年,师生在沙坡头站开展野外旱生植被调查
《丈量美丽中国》课程教师团队名师聚集,涵盖动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土壤修复、生物入侵监测等多元研究方向。在老师们的全方位指导下,学子们对生物多样性状况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有了系统认知,走进生态保护的新世界,更切实感受到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战略的深远意义。
青年学子在野外考察
五年来,大批本科生因为这门专业必修课,打开了通往科研的兴趣之门。学生的实习报告已逐渐形成科技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陆续发表。70%以上的学生在上完这门课后加入了课题组,开展系统性科研工作,并在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继续深造。
华东师大2023届本科生陈三诏在《丈量美丽中国》野外实践期间初次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不仅增强了对生态学专业的认同感,更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大型真菌研究方向。本科毕业后,他如愿进入昆明植物研究所读研,“希望自己将来能继续从事生态学方面的博士研究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专业力量。”
山河即课堂:投身生态文明教育全景场域
“‘丈量’是一个厚重的词,除了丈量生态中国,还丈量所走路线的历史文化地理古今状况,更丈量路线上的先辈足迹和精神遗产,达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丈量美丽中国》课程教师斯幸峰教授说。
经过五年的探索,课程已走出一条集科研能力淬炼、生态文明浸润、科学家精神培育、红色基因传承、意志品格锻造于一体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五年思政教育合影
师生们投身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景场域,在野外调查研究之余,走进沿途的红色革命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厚植家国情怀,积蓄建设美丽中国的能量。在西南联大旧址的铁皮教室共诵“中兴业,须人杰”铿锵誓言,在延安张思德烧炭的窑洞前体悟《为人民服务》真谛,在黑山头国门下感受边防战士守护国土安全的责任担当,聆听“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讲述戍边坚守的赤诚信仰……“信仰铸魂、山河育人”的课程思政品牌正在不断强化。
祖国大地就是五育融合最好的教学场景,《丈量美丽中国》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能力历练平台。野外教学期间,课程团队走进中小学、样板社区,开展混合编组样方调查、生态科普宣讲;与边疆中小学合作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品牌,推动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拓展“第二课堂”。
2021年,师生在哀牢山开展野外考察
以专业第一成绩保研本校的学生葛苏婷回忆起《丈量美丽中国》课程时,对老师的一句“不要带着功利心做研究,而是凭好奇心探索”记忆犹新。野外实习中的科普活动也让她体会到“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探索未知,更要当好知识的翻译官”。这门课结束后,她加入了学院的“小青杉”生态文明实践青年团队,并成为学校O3环保协会社长,带领团队开发了“小学生环境教育课程”“大学生环保手工课”“‘春日寻芳’系列科普推文”等科普项目。“生态保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而科普正是连接科研与大众的桥梁。”
2023年,师生在福建漳江口湿地开展动物调查
未来,除了继续走完7条生态学考察线路中的“丈量富饶中原”和“丈量峻秀长江”,课程有望将西藏等区域纳入新的线路,并逐步实行竞争性选拨准入机制。“从二年级生态学本科生中选拨60%热爱科研并愿意将来从事科研的学生参加《丈量美丽中国》野外实习课,预留30%名额向学校其他专业开放,10%名额向兄弟院校开放。”阎恩荣说。
作为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核心课程之一,《丈量美丽中国》将继续依托生态学科基础,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优化师资建设、扩展实践网络、提升服务能力,迭代“课程—实践—科研—服务”一体化育人机制,推动教学成果向科研产出与社会服务转化。正如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夏建阳所希望:“通过课程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学教学范式,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万里丈量足迹刻画着“生态中国长卷”中的青春坐标,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深植青年学子心间,生态安全的底线,即是国土安全的生命线!这条线上每一个平凡的坚守者,都是美丽中国最坚实的脊梁。
来源 |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文 | 符哲琦、何瑾、王晶晶 图 |《丈量美丽中国》课程组 编辑 | 符哲琦、范祎 编审|郭文君